人机界面可用性
Created
Nov 16, 2023 05:03 AM
Tags
文章来源说明

🤔 什么是「可用性」

「可用性」自诞生起便反映出人的因素,可以追溯20世纪80年代的口号——“对用户友好”。我们常说,某个软件感受直观、容易使用、无需教程、不费脑子,其实就是对其可用性的通俗评价。它涵盖了与用户相关的多种维度,例如”易理解性”、“易用性”、”易学性“、”易理解性“等【ISO9241】。
简单理解「可用性」,它是系统的能力特性,让用户在环境情境中和训练支持下有效完成任务【Shakel】。其中揭示了影响可用性评价标准的四种因素,分别是「用户类型」、「操作环境」、「具体任务」、「学习形式」。例如,专家和新用户、实操和网络教学、数据处理和简单绘图,它们评价的参数和指标各不相同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,「可用」意味着用户将知觉和思维聚焦于任务本身,而非实现任务的工具,不必分心寻找界面菜单和信息结构,不必分心解释图标含义,不必分心考虑将任务转化为工具的输入输出。
 

📝人机界面的「可用性」特征

01 一致性

保持显示和操作一致,是改进人机界面的主要方法之一。想象一下,机械制造流水线中工人行云流水般的安装画面。如果在使用界面时具备如此一致的思维和操作,自然也能降低认识和学习的负担。在具体实践中,一致性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,部分可以用符号学和实际经验去解释,但更多地与用户认知和行为特性有关。
首先是显示一致,即显示内容与人的视觉特性一致,符合用户的视觉过程(寻找、发现、区分、识别、短期记忆)。例如从左到右的浏览顺序(屏幕的F动线)、同类信息的位置聚类(格式塔)、同类图标的形态表示近似(功能隐喻)、组件的结构一致(模式)。
其次是操作一致,即人机界面的输入/命令与人的行动过程一致。诸如多项目选择、对话框、图标文件都存在相应的操作方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保持操作一致只能有限地减少用户学习量,为了一致而额外增加操作步骤的妥协反而会导致复杂。
总的来说,最重要的是认知一致性,让显示和操作与用户心智模型匹配。信息的显示内容、位置、形态符合用户的期待。操作步骤顺应用户的行动过程。个人认为可以联系「示能/可供性」的概念。例如深泽直人的拉绳式音响,虽然借用少见的拉绳来隐喻开关,却也精妙地达成了心智匹配,让用户即刻理解新产品的用法。
一致性的目的主要有:减少任务-操作转换负担,减少理解困难,减少记忆负担,减少决策负担,减少操作步骤。

02 简单灵活

 

03 出错率低

 

04 容易学习

 

05 思维负荷低

 

06 小结

 

🤗评价依据和标准

 

🤗评价方法

参考文章

 
 
致谢:
💡
有关Notion安装或者使用上的问题,欢迎您在底部评论区留言,一起交流~